梦绕高原广州华鑫
第三章 载波技术员
第二十五节 装机和志愿兵的故事
我们机房过去安装的十二路电子管载波机广州华鑫,都已更换成十二路晶体管载波设备。电源班的高压电瓶组已被淘汰,新装了低压电瓶组,每组的电瓶容量也比原来的增大。电源过去采用的硒整流器输出电流小也随之淘汰,更换成输出电流大的可控硅整流设备。
这段时间,站司令部技术室的孙参谋来我连负责电源设备的装机工作。孙参谋是位老同志,大概是1965年兵,中等个子,略胖的身材,红红的鼻子。他的技术肯定属于专家类型,是位老电源了。
八一机务站战友周占国也被抽调过来装机,就住在我的寝室。两个老乡能在一块的时间并不多。他是搞电源的,也是技术骨干,早就转了志愿兵。我们每天没事的时候,就聊些老家方面的事,还议论些家属方面的事情。说起他家属生第一胎,他不在身边,小孩生下没几天就夭折了,家属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。我们西藏军人对家属有愧啊,不能不让人心里内疚!
我的家属怀孕了,马上我要当爸爸了,心情既高兴,又非常忧虑。这段时间往家里写信比较多,总想给家属多一些安慰。但收不到家里来信,思想负担很大,怪就怪当时通信不发达,让我心里不踏实,就像猫抓一样难受。这些事只能对老乡讲讲,解解心中的烦闷,也只有在西藏的战友身有同感。
七八十年代的志愿兵,和干部都差不多,没有多大区别。说起来志愿兵,当时还听别人摆有一段小故事:
1988年以前没实行军衔制,干部和志愿兵着装完全一样,的确良四个兜。有一次西藏边防团几个志愿兵出差带休假,顺路乘坐小吉普车到成都大修厂大修。吉普车平时都是首长们才能坐的,有个志愿兵叫王正伟的,年龄稍大,也在去成都送修的吉普车上。一路他们用电话给兵站报饭,对方问都有谁?边防团报饭人员讲:“我们王政委(正伟)和两个干事加司机,车上一行四人。”兵站听说后按首长标准,小灶伙食接待他们,住的地方也是单间,标准按领导接待。他们几个尝到甜头,一直沿途享受一路。后来,他们边防团团长也路过这里,兵站接待人员提到政委的事,才弄清事情的缘由。事已至此,几个老兵休假回来后叫团里通报批评一顿。说是笑话,不是笑话,没有实行军衔,官兵不分,军官之间职务高低也分不清楚,八十年代未实行军衔制之前就是这样。实行军衔后,一度志愿兵心理落差很大,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过来。
电源装机人员在机房更换整流设备,我在机房值班,电源硅整流器安装好后发现存在故障,排查一上午也没排查出来。我对电源设备外行,在一旁听孙参谋介绍图纸和设备的工作原理。孙参谋年龄大了,让他指导一下,顺着他的思路我也参与排查当中。甘发仲、周战国和我一边研究一边排查,最后我们终于找到故障原因。孙参谋非常高兴,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赞扬,我也和孙参谋熟悉起来。孙参谋是老首长,是在站技术权威部门工作,我想装个放大器扩音设备,确少一些零部件,孙参谋答应回去给我找,以后人家帮我捎来,我还是很感谢的。
他们装机期间,有时候经常加班,少不了几个在一起开个小灶。我和电源班关系处的非常好,载波和电源只要开小灶,大家串着吃。我们都是搞技术工作的,免不了经常谈论些技术方面的话题。和这些有经验的老同志们处在一起,大家在业务方面能够相互学习提高,让你无形当中受益,都是非常难得的。老同志们的一些实践经验,有些在书本上不一定能找到。他们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就是单位的最大财富。这些有实际经验的同志是部队里最需要的,部队里要多保留些技术骨干,可不能轻以的弃掉。
(未完待续)
作者简介:
李成智:1956年生,1975年入伍西藏军区通信总站部队。任过载波技术员,1983年至1985年在武汉通信学院学习。毕业回原部队。任过司令部作训股长,营长。1993年转业至河南孟县武装部,先后任过参谋,民兵装备仓库主任,1996年回归部队任后勤科长。2000年第二次转业孟州广电局任副局长,2016年退休。
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